首页 > 科技 > 科技信息
中国科技通讯
2011-12-14 05:41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第636期 2011年11月10日

  中德电动汽车科技创新合作研讨会举行

  中德电动汽车科技创新合作研讨会2011年10月24日在京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技部部长万钢出席会议,来自中德两国政产学研各界近100名代表共同与会。

  万钢部长首先介绍了中国电动汽车发展现状以及落实中德两国总理“联合声明”的重大举措,并对中德联合项目研究和互动示范运行合作提出了具体建议。万部长表示,发展电动汽车是应对气候变化、能源危机的全球性机遇,为电动车发展做好服务是全球性责任,希望两国政府在创新、开放与合作的驱动下,实现电动汽车产业的共同发展。

  中德电动汽车城市示范及技术研究合作项目的负责人就具体合作方案做了会议报告,中德企业代表也就合作模式和内容也进行了深入探讨。会上,大连市与不来梅州的政府代表签订了关于“电动汽车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第二次中意创新合作高层论坛暨首次中意创新指导委员会会议举行

  第二次中意创新合作高层论坛暨首次中意创新指导委员会会议2011年10月31日在南京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长万钢,意大利公共管理与创新部部长布鲁内塔出席活动开幕式并致辞,来自中意两国170余家创新企业以及政产学研各界近500名代表共同与会。

  开幕式上,万钢部长介绍了中国的创新政策以及落实《中意关于加强经济合作的三年行动计划》的重大举措,并对中意技术转移中心、设计创新中心和电子政务中心的建设、科技园区对接和重大科研合作提出了具体建议。布鲁内塔部长表示中意创新合作前景广阔,进展迅速,意大利充分重视与中国的合作,将把创新与技术带到中国,实现与中国的共同发展。中国科技部国际合作司、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意大利公共管理与创新部创新与数字化司、意大利创新署和都灵理工大学等中意五方共同签署了《中意电子政务中心框架协议》,为中心的实质运行提供了框架支持。

  开幕仪式后,万钢部长与布鲁内塔部长共同主持了首次中意创新指导委员会会议,会上双方回顾了中意创新合作平台建设进展,高度评价了中意科技创新伙伴关系,并深入探讨了双方开展务实合作的前景与措施。

  中国和埃塞俄比亚签署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

  2011年10月28日,《中国政府和埃塞俄比亚政府科技合作协定》在亚的斯亚贝巴正式签署。中国科技部副部长张来武和埃塞俄比亚科技部国务部长默罕默德·艾哈迈德·加斯代表双方在协定上签字。

  签字仪式上,双方对科技在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加强中埃科技合作的必要性达成共识,愿以此为契机,加强两国在高科技和应用技术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两国共同发展,携手应对全球化带来的共性挑战。张副部长表示,中方愿与埃方分享中国科技发展的经验和做法,帮助埃方开展和完善科技能力建设。加斯部长表示,该协定是中埃关系上的新的里程碑,双方建立政府间科技合作机制符合双方共同利益和合作需求,尤其对于埃方实现经济增长和工业化转型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神舟八号飞船发射升空

  11月1日5时58分07秒,中国“长征二号F”遥八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点火起飞,将“神舟八号”飞船发射升空,飞船已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圆满成功。

  神舟八号飞行主要任务是:发射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我国首次航天器空间交会对接试验,突破和验证航天器自动交会对接技术;考核改进后的神舟飞船和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的功能和性能,以及工程各系统间的协调性;验证组合体工作模式,并开展空间科学实验。神舟八号飞船不载人。

  交会对接飞行过程分为远距离导引段、自主控制段、对接段、组合体飞行段和分离撤离段。远距离导引段自神舟八号飞船入轨后开始,在地面测控通信系统的导引下,神舟八号飞船经5次变轨,从初始轨道转移到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共面的330公里的近圆轨道,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后下方约52公里处,与其建立稳定的空空通信链路,开始自主导航。

  自主控制段经历寻的、接近和平移靠拢三个阶段,神舟八号飞船自主导航控制到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接触,自主控制飞行过程约需两个半小时。对接段从对接机构接触开始,在15分钟内完成捕获、缓冲、拉近和锁紧四个过程,最终实现两航天器刚性连接,形成组合体。

  组合体飞行段由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负责组合体飞行控制,神舟八号飞船处于停靠状态。组合体飞行12天左右,将择机进行第二次交会对接试验。其主要过程为:对接机构解锁,两飞行器分离,神舟八号飞船撤离至相距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140米处停泊,按程序进行第二次交会对接,再次构成组合体。

  组合体继续飞行两天后,进入分离撤离段,两飞行器再次分离,飞船撤离至距目标飞行器5公里以外的安全距离,交会对接试验结束。此后,神舟八号飞船返回舱返回地面;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变轨至自主飞行轨道,转入长期运行管理。

  按计划,神舟八号发射入轨后,将在两天内完成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交会对接。目前,与天宫一号尚有1万公里左右的距离。

  神八与天宫一号实现首次交会对接

  11月3日1时36分,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在太空成功实现首次交会对接。从接触到最后锁紧,用时8分钟。据了解,交会对接全过程分为远距离导引、自主控制、对接3个阶段。其中,对接段主要包括:接触、捕获、缓冲与校正、拉回、锁紧5个过程。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副主任麻永平介绍,对接机构完成锁紧后,天宫一号姿态启控,建立起组合体飞行模式,开始组合体运行,进行一系列相关科学试验。据悉,组合体飞行约第12天时,为进一步验证自主导引控制和对接机构的可靠性,将进行第二次对接试验。

  我国广域实时精密定位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广域实时精密定位技术与示范系统”是“十一五”国家863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重点项目。该项目的目标是以广域差分和精密单点定位技术为基础,充分利用我国现有卫星导航地面基准站资源,集成先进实时数据处理、互联网和卫星通信等技术,建成我国高精度卫星导航增强示范系统。近日,项目组在北京、武汉、青岛、杭州、厦门、昆明、广州、沈阳、西安、库尔勒等10个地区完成测试,结果显示:已建成的基本覆盖中国区域的卫星导航增强示范系统实时定位精度优于1米,导航卫星实时定轨精度0.1米,实时钟差0.2纳秒,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标志着我国在广域实时精密定位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十一五”期间,项目突破了广域实时精密定位系统的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精密定位信息播发、接收终端机运营服务等关键技术。该项目成果可直接应用于我国未来北斗卫星导航增强系统建设,将有助于大幅度提高北斗系统定位精度。

  中国首个核安全监管技术支持系统项目正式启动

  经过2年多的周密技术论证、审批、招投标工作,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核安全监管技术支持系统-全范围验证模拟机”项目近日正式启动。这是中国在核能领域的国家核安全监管系统的首个项目。该设备由中广核集团下属的中广核仿真技术有限公司负责开发。

  据介绍,该模拟机是针对中国在建和在运机组数量最多的二代改进型压水堆核电技术,开发一套涵盖正常工况、设计基准事故、超设计基准事故(严重事故)的全范围验证仿真系统,按照核电厂的实际运行操作规程和事故处理规程完成对虚拟核电厂的运行控制操作。“全范围验证模拟机”不仅包容了一般核电厂全范围模拟机的绝大部分功能,而且需要满足安全审评和验证的特殊功能要求。

  与国际上核电发达国家已有的少数几台核电验证模拟机相比,中国开发的核电“全范围验证模拟机”在整体技术水平、模拟精度、仿真范围上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将采用仿真支撑系统及反应堆热工水力计算程序、严重事故分析程序等。

  专家表示,核电“全范围验证模拟机”的建设将填补中国在核电厂运行规程、核事故、应急指挥进行独立计算、验证与审核方面技术手段的空白,能够大幅度提高核安全审评过程中技术支撑能力,对提高中国核电厂的安全可靠性、核电安全监管力度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核安全监管部门规划在本项目成功执行的基础上,后续将陆续开发针对其他核电堆型的“全范围验证模拟机”,届时将形成覆盖中国所有核电堆型的系列化独立验证体系。

  中国科学家找到富含神经酸的产油微藻

  近日,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研究员李福利及其微生物资源团队通过对自然界中微藻资源的筛选,得到一株Mychonastes afer HSO-3微藻,其油脂含量超过57%,神经酸占中性脂的6%以上,属国际上首次发现富含高比例神经酸的微藻品种。该微藻的发现对发展和开发神经酸市场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该藻还具有高含油、生长较快、抗逆性强等特性。据悉,李福利团队已申请了相关的藻种专利,在实验室水平对该藻的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500 L实验室平板规模培养及神经酸提取工艺技术路线。

  医学药学研究证明,神经酸是修复神经纤维的关键因子,具有恢复神经末梢活性、促进神经细胞生长和发育的功能,并对心血管及人体自身免疫缺乏性疾病有很好的疗效。神经酸因其独特的医学价值、广阔的市场前景而极具开发价值。但随着相关限制性使用动物产品的法规逐步建立,天然神经酸资源受到限制,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我国成功发射遥感卫星十二号

  11月9日11时21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卫星十二号”送入太空。同时,成功搭载发射了“天巡一号”卫星。该卫星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及防灾减灾等领域。搭载的“天巡一号”卫星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制,主要用于技术验证实验。

  中国第28次南极科考队启程

  搭载220名科考队员执行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的“雪龙”号科考船 11月3日启程。根据国家海洋局批准的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总体工作方案,2011至2012年度“雪龙”号科考船将承担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一船三站”的后勤保障和大洋考察任务。

  此次科考将重点开展深冰芯钻探科学工程、南极天文台建设、深冰和冰下环境探测等,为探求气候变化原因、观测外太空收集数据。而2名来自台湾的考察队员将承担科考中海洋生物调查与标本收集等任务。

推荐给朋友:   
全文打印      打印文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