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科技信息
中 国 科 技 通 讯
2011-07-20 07:13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第618期 2011年5月10日

  中瑞签署科技合作联合声明

  4月25日,科技部长万钢在北京会晤瑞士联邦委员兼内政部长布尔克哈尔特,双方共同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与瑞士联邦内政部关于中瑞科技合作的联合声明》。声明回顾了近年来中瑞科技战略合作计划(SSSTC)取得的成绩,就继续推动和鼓励两国未来科技合作、特别是支持中瑞科研机构在生命科学、卫生健康领域开展联合研究达成了共识。

  2011年“中澳青年科学家交流计划”开幕式召开

  2011年“中澳青年科学家交流计划”开幕式于近日在京召开。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陈和平副主任和澳大利亚驻华使馆Emma Afterman二秘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科院的代表分别介绍了中澳科技合作背景及相关的国际合作项目情况。澳方选派交流的8位青年科学家,以及清华大学、中科院自动化所等单位代表参加了开幕式。

  该计划是在2006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澳期间,由中国科技部与澳大利亚教育、科学与培训部签署的《中澳青年科学家交流计划执行协议》设立的科研交流项目,旨在促进中澳青年学者之间的交流、增进相互了解与友谊,鼓励中澳青年科学家共同参与合作研究项目,为两国未来的长期合作关系奠定基础。每年双方从相关重点领域分别选派约8名优秀青年科学家赴对方国交流,为期两周。此次澳方选派的8名青年科学家将在未来两周内赴清华大学、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等单位与中方的科技人员开展科研交流。

  中国“子午工程”首枚探空火箭试验成功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简称“子午工程”)首枚探空火箭5月7日在中科院海南探空部发射场成功发射。7日7时整,“天鹰3C”携带鲲鹏一号探空仪,在海南探空部火箭发射场沿北偏西45度方向、87度仰角发射。43秒时,火箭高度升至60公里,火箭转速稳定至约2转/秒,箭头与箭体分离,电场仪伸杆展开;至46秒,火箭高度升至65公里,朗缪尔探针伸杆解锁、展开;215秒达到196公里轨道顶点;420秒,再入大气层,飞行试验结束。

  本次试验搭载的鲲鹏一号探空仪,包括双臂探针式电场仪、大气微量成分探测仪、朗缪尔探针三个科学探测有效载荷以及箭载公用设备、箭上发射系统、姿态测量仪、高动态GPS接收机等设备。其中,双臂探针式电场仪以及由中国、奥地利和意大利合作研制的朗缪尔探针是在我国空间探测活动中首次应用。

  截至目前,“子午工程”已沿东经120度、北纬30度线布局建设了15个地基空间环境监测站。其中位于海南儋州的海南探空部为功能最全的一个综合性站点。

  我国科学家绘制完成鲤鱼全基因组序列图谱

  5月6日,中国“鲤鱼基因组计划”学术报告会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水产生物应用基因组研究中心、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和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共同实施的“鲤鱼基因组计划”成功完成了鲤鱼全基因组测序,并绘制了鲤鱼基因组框架图谱、基因组物理图谱和高密度连锁图谱,为鲤鱼基因组辅助育种研究、优良品种快速培育提供了重要基础。

  鲤鱼基因组框架图是以中国养殖最广的鲤鱼品种的雌核发育纯系单个个体为测序对象,测定了超过100倍覆盖率的高质量数据。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等经过全基因组鸟枪法数据拼接和组装等多种技术途径,已完成鲤鱼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绘制工作。鲤鱼基因组大小约为1.7Gb,拼接组装所获得的Scaffold的N50长度为404 kb。此外,还产生了7万多条鲤鱼BAC克隆末端序列、166万条的表达序列标签和由8万多个BAC克隆组成的基因组物理图谱。框架图分别覆盖了96.5%的BAC文库末端序列、96.2%的表达序列标签和95%的物理图谱。

  中国科学家找到调控胃癌侵袭和转移的“枢纽”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胃肠外科主任薛英威在对胃癌形成的变化规律及早期信号的研究中,通过对四种胃癌细胞系Twist蛋白水平的筛选,发现Twist是调控胃癌侵袭和转移的“枢纽”对胃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产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薛英威课题组建立了技术成熟的胃癌大鼠模型,通过测定胃癌组织中环氧合酶-2的基因表达产物,明确了其在胃癌发生发展中扮演的“角色”;同时证实了HGF(肝细胞生长因子)和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作用通路与胃癌细胞生长、黏附、移行和侵袭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

  研究还发现,作为上皮细胞核间质细胞标志分子、侵袭转移相关分子,Twist蛋白为调控胃癌侵袭和转移的中枢所在,通过应用目前的质粒构建、小片段RNA干扰等先进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手段,证明Twist蛋白与胃癌的侵袭迁移能力、抗药物诱导的凋亡能力,以及细胞周期的变化均有内在关联,这些观察结果为中晚期胃癌分子的靶向治疗及遏制胃癌腹膜转移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中国最大无人直升机V750首飞成功

  由潍坊天翔航空工业有限公司、青岛海利直升机制造有限公司研制的中国目前最大的无人直升机——V750无人直升机5月7日在山东潍坊首飞成功。该机由B2B双座有人驾驶飞机改装而成,起飞重量为757公斤,任务载荷大于80公斤,最大平飞速度为每小时161公里,最大航程为500公里,续航时间大于4小时。该机可人工遥控,也可以程控自主飞行,两种模式在飞行过程中可以切换。V750无人直升机的控制半径超过150公里,使用升限为3000米。

  V750无人直升机是一种多用途无人直升机,可从简易机场、野外场地、舰船甲板起飞降落,携带多种任务设备。直升机可针对特定地面及海域的固定和活动目标实施全天时的航拍、侦察、监视和地面毁伤效果评估等。直升机可完成森林防火监察、电力系统高压巡线、海岸船舶监控、海上及山地搜救等任务。

  国内首个艾滋病唾液检测试剂获批上市

  北京万泰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与厦门大学成功研制出HIV(1+2型)口腔黏膜渗出液抗体检测试剂盒。用棉签在口腔内蘸取唾液后,在试剂盒中加入几种不同的检测试剂,30分钟就可快速检验出是否感染艾滋病。这款艾滋病唾液检测试剂采用先进的免疫渗滤法,操作简便,采样时无痛,不会对受试者皮肤造成针刺损伤,极大降低了被检测者和医护人员受感染的风险。该试剂还适用于一些不宜使用静脉采血的人群,比如儿童、肥胖者、静脉萎缩者等,便于医疗条件较差、采血困难的边远地区以及大规模人群初筛使用。据了解,该试剂已获批上市。

  此前,该试剂已分别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和新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了系统权威的临床研究,并在全国范围的高危人群中采集了1271份唾液样本。最终的临床考核显示,该试剂与进口的HIV抗体酶联免疫试剂阳性符合率达99.09%,阴性符合率99.79%,总符合率99.61%。

  国内首个乙肝病毒基因多功能共享数据库建成

  近日,国内首个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多功能共享数据库在解放军302医院建成并投入使用,其收录了我国10000余例患者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序列、基因克隆和相关临床资料,具有较强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功能,为研究我国患者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变异与耐药、分子致病机制、疫苗设计和免疫应答等提供了共享信息平台,也可为临床合理制订抗病毒治疗方案提供帮助。

  据介绍,该数据库具有序列数据量大、数据资源免费共享的特点,并可系统地检测和监控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耐药变异;此外,该数据库还在不断收录新的病例资料和序列信息,具有可扩充性。该数据库目前已收录了2000多个代表性病毒基因克隆,收录了耐药变异、抗病毒药物治疗和临床应答指标等相关信息。

  该数据库具有多种实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功能,包括序列相似性比对、基因亚型分析、HBV血清型分析、核苷类似物耐药位点分析、特异性T淋巴细胞表位分析、病毒基因组系统进化树分析以及个性化数据筛选分析功能,能从核酸和蛋白两个层次,对HBV各个功能区不同长度的序列多态性进行统计。数据库已在多家医疗与科研单位进行了应用,取得了预期效果,目前已正式联网运行。

  中国研制海底观测网核心部件首次深海试验成功

  中国自主研制的海底观测网组网核心部件已于4月下旬顺利完成在美国蒙特利湾海底布放工作,正式与美国海底观测网络并网运行。至此,由浙江大学研制的海底观测网络次级接驳盒及海底摄像系统、同济大学研制的海底原位化学分析系统、中国海洋大学研制的海底物理原位分析系统组成中国节点,正源源不断从美国蒙特利湾海底获取水深888米海底环境数据。

  据了解,经过3年技术研发,由同济大学牵头的项目组突破海底观测网络多项核心技术,研制出海底接驳盒、水下原位化学和动力环境监测系统等样机与配套软件,并于去年9月成功进行浅海试验,已验证海底实时监测和信息传输、海底接驳盒信息融合与处理等一系列关键技术。此次深海试验,验证了接驳盒输能通讯、海底水下离子色谱原位分析、海底化学环境传感监测、海底动力环境监测、数据库与网络发布技术以及系统集成等技术。

  “泵、风机测试关键技术研究”课题通过验收

  近日,由合肥通用机电产品检测院等单位共同承担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工业电机及典型泵阀节能关键技术”重点项目“泵、风机测试关键技术研究”课题通过验收。课题开展了内流特性测试、示踪粒子跟随性测试、内流诱导噪声测试、振动与压力脉动测试、新型扩压器与叶顶间隙测试等方面的研究,建立了离心泵内旋转湍流场中示踪粒子跟随性数学模型,总结发展了适用于风机有叶扩压器内部流场PIV测试技术;建立的基于泵全特性测试的泵四象限测试系统,可以掌握泵的全工况的特性,准确了解泵的运行范围,最大程度利用泵的潜力。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提高泵的可靠性以及实现节能降耗提供了技术手段,相关成果已在百万吨PTA、舰船生命保障系统等领域应用。

推荐给朋友:   
全文打印      打印文字稿